当前位置:首页 / X线照射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
论著·基础研究 | 更新时间:2022-05-24
|
X线照射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

广西医学 2022第44卷06期 页码:616-621

作者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基金信息:【基金】苏州高新区医疗卫生科技计划(2017Q010);苏大附二院科研预研基金项目(SDFEYGJ2005)

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22.06.09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 分析X线照射治疗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2 Gy组、SCI+10 Gy组、SCI+20 Gy组,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他组均采用Allen法建立SCI模型。术后2 h,给予SCI+2 Gy组、SCI+10 Gy组和SCI+20 Gy组大鼠相应剂量的X线单次照射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4天,采用巴索-贝蒂-布雷斯纳汉(BBB)量表和斜板试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的情况;术后第14天,取脊髓组织观察空腔面积比例和尼氏小体所占的面积比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Sham组相比,其他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最大倾斜度降低或减小,术后第14天的脊髓空腔面积比例增大,而尼氏小体所占的面积比例降低(均P< 0.05);术后第14天,SCI组、SCI+2 Gy组、SCI+20 Gy组、SCI+10 Gy组大鼠的BBB评分和最大倾斜度依次增加,脊髓空腔面积比例依次减小,而尼氏小体所占面积比例依次增加(均P< 0.05)。(2)术后第14天,与Sham组相比,其他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BP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TNF-α、IL-1β、GFAP、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P< 0.05);SCI组、SCI+2 Gy组、SCI+20 Gy组、SCI+10 Gy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BP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TNF-α、IL-1β、GFAP、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均依次降低(均P< 0.05)。结论 X线照射治疗可有效地改善SCI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炎症和胶质瘢痕形成为神经元存活和髓鞘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

2006

浏览量

382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