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细菌分离培养时间将病例及其检出病原菌分为A组(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及B组(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总结两组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患者的抗菌治疗情况及临床结局。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后3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评估相关因素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1)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72株,包括168株球菌和4株杆菌,检出率位列前四的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B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A组(P<0.05),而两组其他病原体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总检出率分别为83.9%(73/87)、53.8%(14/26)及6.7%(1/1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敏感率为93.3%~100.0%。(3)初始应用糖肽类抗生素或利奈唑胺者抗生素调整率仅为16.9%,低于初始未应用糖肽类抗生素或利奈唑胺者的62.2%(P<0.05)。接受规律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后30 d内病死率为12.2%。(4)高龄、合并感染性休克、肠球菌血流感染及血流感染当天血清白蛋白<30 g/L是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接受规律治疗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将4个危险因素作为综合指标,预测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规律治疗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优于单一危险因素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时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在完善血培养的同时,早期可经验性应用糖肽类抗生素、利奈唑胺等进行治疗。应重视高龄、合并肠球菌血流感染、感染性休克及血流感染当天血清白蛋白<30 g/L的患者,规律治疗的同时须密切、动态观察病情,以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