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专家共识 | 更新时间:2019-11-18
|
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广西医学 2019第41卷20期 页码:2590-2593

作者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基金信息:

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19.20.11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后处理技术对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39例(共41支受累血管)sCAD患者(其中自发性椎动脉夹层13例,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26例)。患者均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CTA图像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比较CTA与DSA之间、4种后处理技术之间对颈部病变动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CTA对管壁增厚、“内膜瓣”影、双腔征的显示率分别为73.17%(30/41)、68.29%(28/41)、68.29%(28/41),分别高于DSA的0、14.63%(6/41)、14.63%(6/41)(均P<0.05)。MPR、CPR及MIP对管壁增厚的显示率均高于VR,MPR及CPR对“内膜瓣”影、双腔征的显示率均高于MIP及VR(均P<0.05)。结论 CTA不仅可以弥补DSA对血管壁观察的盲点,而且对“内膜瓣”影和双腔征的显示优于DSA;在后处理技术上,MPR及CPR对内膜瓣及真假腔的显示优于VR及MIP,而MPR、CPR及MIP对管壁增厚的显示优于VR。

2175

浏览量

753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